水泥的粉体状态一般表达为磨细程度(细度和比表面积)、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。水泥产品必须磨制到一定细度状态时,才具有胶凝性。水泥细度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凝结、水化、硬化和强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能。细度状态可用以下方式表达:平均粒径法、筛析法、比表面积法、颗粒级配法。如细度指标(80μm 和45μm 筛筛余),主要反映水泥中粗颗粒含量(%);再如比表面积指标(m2/kg ),主要反映水泥中细颗粒含量;而颗粒级配分析可以全面反映水泥中粗细颗粒分布状态,是当前水泥企业调整、控制水泥性能的先进手段。
在水泥粉磨过程中得到的水泥颗粒不是均匀的单颗粒,而是包含不同粒径的颗粒群体。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径是表现水泥颗粒体系的重要几何参数,但其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则非常有限,因为两个平均粒径相同的粒群,*可能有不一样的粒度组成(颗粒级配)。
我国水泥标准规定,水泥产品的细度0.08mm(200目)水泥筛筛余不得超过10%。控制细度的方法简单易行,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,水泥强度与其细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。细度值是指0.08mm 筛的筛余量,即水泥中≥80μm 的颗粒含量(%)。*,≥64μm 的水泥颗粒的水化活性已经很低了,所以用≥80μm 颗粒含量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,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的真实活性。现在,水泥普遍磨得很细,所以这条标准规定就失去了控制意义。
国外水泥标准大多规定比表面积指标,采用勃氏比表面积仪测定水泥比表面积。我国的硅酸盐水泥和熟料的国家标准已与国外标准相一致。一般情况下,水泥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;但用比表面积控制水泥质量时,却有以下不足:
(1)比表面积数值主要反映5μm 以下的颗粒含量,数值比较单一。在固定的工艺条件下,控制水泥的45μm 筛余量和比表面积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,限制3μm以下和45μm 以上的颗粒,能够获得良好的水泥性能和较低的生产成本。
(2)比表面积对水泥中细颗粒含量的多少反应很敏捷。有时比表面积并不是很高,但由于水泥颗粒级配合理,水泥强度却很高。
(3)掺有混合材料的水泥,比表面积不能真实反映水泥的总比表面积。如掺有火山灰质混合材料,水泥比表面积往往会产生偏高现象。
(4)大量的实践证明,掺助磨剂的水泥如果细度下降了,比表面积往往也下降。这可能与水泥的颗粒形貌有关。